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8日至12日,齐鲁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语爱童行,乡行筑梦”实践队赴山东省枣庄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迟英娟、辅导员吴昊参与活动并指导实践工作。在为期5天的实践中,实践队通过红色教育、乡村振兴调研、关爱困境儿童、非遗文化传承、国防教育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出征启航:整装待发,承载使命赴乡野
7月5日,出征仪式在二教B216教室举行。团队指导老师吴昊强调“三下乡”是青年扎根基层、结合专业服务社会的重要契机,鼓励队员以外语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教育,并着重叮嘱安全纪律,包括交通、饮食、防暑、防溺水等注意事项。出征前,队员们精心整理课外图书等物资,每一本书都承载着对乡村孤困留守儿童的期待。这些物资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搭建起助力乡村教育的 “物质桥梁”,为实践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校地联动:结爱心同盟,传公益力量
7月8日,实践队与枣庄榴花孤困留守儿童关爱志愿服务团完成深度对接。枣庄榴花孤困留守儿童关爱志愿服务团是一支专注于帮扶孤困留守儿童的公益性组织,成立于2024年4月,迅速成长为一支拥有800余名志愿者、近100名骨干志愿者的爱心团队,团队以“扶心、扶志、扶智、扶技”为理念,通过心理辅导、教育支持、生活帮扶及常态化活动(如科普研学、节日慰问等),为困境儿童提供长期精准关爱。
在筹备对接会上,该志愿服务团市团团长李燕芳介绍了团队“天下无孤”的愿景,以及“一对一”帮扶、心理健康辅导等多元化模式,累计服务超千名孤困儿童的成果令人敬佩。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迟英娟高度评价其“专业化、系统化”的帮扶体系,并提出将榴花团队经验推广至校地合作的构想;吴昊老师则表达了加强双方深度合作的意向,以 “定期支教、结对帮扶” 的方式延续爱心。当日,实践队向志愿服务团捐赠图书,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情,为后续长效合作奠定基础。
红色铸魂:循迹革命圣地,赓续精神血脉
实践队以红色教育为主线,先后走进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枣庄胜利渠教育基地、白楼湾红色教育基地和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专题访谈、情景体验等形式,深入学习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7月8日,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锈迹斑斑的土琵琶和复原的微山湖秘营场景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在英烈纪念碑前,全体成员默哀致敬,齐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用歌声传递传承红色基因的决心;7月9日,在胜利渠教育基地,程庄村党支部书记渠志强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深刻阐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胜利渠精神;7月10日,在白楼湾红色教育基地,实践队队员与孤困留守儿童共同聆听运河支队的抗战故事,从“最后一粒粮做军粮”的奉献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7月11日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泛黄的家书和战地照片让“团结御侮、血战到底”的战役精神深深烙印在队员们心中。在重走红色足迹的过程中,实践队员还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传播红色故事,这不仅强化了队员们的理想信念,也为传承红色基因注入了青春活力。
童心守护:关爱困境儿童,护航少年成长
7月9日至7月10日,实践队联合枣庄榴花孤困留守儿童关爱志愿服务团,深入峄城区古邵镇程庄村及薛城区周营镇白楼湾,开展困境儿童关爱行动。依托志愿服务团长期帮扶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在当地儿童和家长中建立的深厚信任,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实践队通过“家风家训”文化课堂、“心灵树洞”心理疏导、趣味游戏、趣味英语启蒙、手工创作及爱心捐书,为孩子们送去知识与陪伴。在互动过程中,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建立了真挚的情感连接,许多队员被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渴望关爱的眼神深深打动,主动与孤困儿童“结对子”,承诺将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通过定期书信往来、学业辅导等方式提供长期帮扶。
活动期间,实践队还为孩子们准备爱心午餐,围坐交流间的温馨氛围,让乡村儿童体会到家人般的关怀。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眼神,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情谊延续下去。在与志愿服务团的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刻理解了其帮扶理念,更决心要将这份建立在长期信任基础上的爱心事业继续传承下去。
7月12日,实践队走进枣庄市国防教育基地,助力 2025 国防少年成长特训营开营,从物资分装到流程对接,从队列训练到生活照料,队员们全程参与,用细致服务为小营员们树立榜样。队员们通过模拟射击系统、战术沙盘感受沉浸式教学,更在与小营员并肩训练中,深化对 “国防教育从少年抓起” 的认知,用志愿行动浇灌国防教育之花。
产业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发展新路
7月9日,队员们走进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在山东美果来食品有限公司了解到石榴作物的全产业链发展,其“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千余户农民增收,让大家看到科技赋能农业的力量。随后,队员们沿习近平总书记 2023 年考察路线,探访石榴博览园与中国石榴博物馆,系统学习石榴从汉代传入到成为支柱产业的千年历程,并探索“石榴+文旅”、“电商助农”等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元思路。
7月10日,实践队前往薛城区沙沟镇三观果蔬农场。农场技术专家刘培基博士介绍了“红锦硕”有机富硒苹果的科学种植体系,冷藏库、防雹网等现代化设施彰显“生态+标准化”优势。队员们通过微信视频号直播推广农场产品,以“直播+农业”的创新形式,为农产品销售开辟新渠道,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此外,实践队还协助村委会开展了民生关怀服务,帮助美化乡村环境、暖心陪伴空巢老人,开展防溺水、防诈骗等安全宣传及普通话推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宗旨。
非遗探秘:对话匠心传承人,激活文化新动能
7月11日,实践队前往山亭区非遗基地,对话国家级剪纸传承人刘娟与省级面塑传承人王薇,体验剪纸、面塑技艺,探讨非遗“破圈”路径。从“家庭作坊”到校企合作,从剪纸的民俗故事创作到面塑的潮流IP设计,从短视频传播到文创开发,队员们深刻感悟非遗“守正创新”的当代价值,并提出以高校为纽带推动研学课程设计、数字化技艺留存等建议,为非遗注入青春创意。
多维协同:校地合作搭平台,实践育人结硕果
此次“三下乡”活动得到枣庄榴花孤困留守儿童关爱志愿服务团及地方村委的大力支持,校地双方通过对接会、专题访谈、长效机制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除志愿服务外,实践队制作并发布了《双语激扬铁道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中的奋进强音》、《薪火相传峄城行——古邵程庄里的青春答卷》、《土地的答案:三观果蔬农场的新生态农业观》等多部双语视频,助力乡村宣传推广。学院党委副书记迟英娟表示:“实践队以‘外语+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行动力,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总结与展望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外国语学院“语爱童行,乡行筑梦”实践队不仅深入基层、服务乡村,还通过视频、采访、纪实等形式,全方位记录了实践历程与成果。队员们表示,将把实践中的所学所感转化为持续行动,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贡献更多青春力量。未来,外国语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引领青年学子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摄影:“语爱童行,乡行筑梦”实践队
撰稿:吴昊
初审:牛荦
复审:迟英娟
终审:于江
上一条:“语”你同行 言绎世界 外国语学院开展外教英语角活动第十四期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 “语爱童行,乡行筑梦” 实践队助力枣庄国防少年成长特训营开营,以志愿之力浇灌国防教育之花
【关闭】